超市打造自有品牌的关键策略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商品开发的关键环节与核心策略,包括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生产企业的深度协作等,强调了商品力对零售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提升产品质量与市场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开发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已成为零售企业提升市场份额和品牌价值的重要途径。成功推出受市场认可的商品,不仅有助于优化企业利润结构,还能增强消费者黏性与忠诚度。本文系统探讨商品开发过程中的核心策略与关键节点,为零售企业提供参考依据。

据OEM贴牌展获悉,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9-2022年中国超市百强数据显示,百强企业自主开发商品的销售占比正持续提高。截至2022年,该比例已达到5%。尽管国内相关实践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势头迅速。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名誉会长裴亮表示:“2023年下半年,我考察了美、日、英、德、荷等国的二十余家超市企业,印象最深的是它们自主开发商品的渗透率极高,尤其在即烹、即热、即食类产品中占据主导。虽然我们在数字化方面具备一定领先优势,但在商品开发方面的进展仍显滞后。”

裴亮指出,当前国内零售企业在商品开发中仍存在若干关键问题:一是企业的商品采购与销售能力不足,资源投入有限;二是组织与管理存在短板,例如营采协同机制不畅、考核体系尚未理顺。

针对上述挑战,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近期发布的《2023中国商超自有品牌案例报告》提出,企业应更加重视系统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并与生产加工企业建立稳定、深入的合作关系。

在质量管理方面,报告强调,零售企业若仅关注采购价格而忽视品控,将难以保障商品质量。此外,部分企业由于缺乏品类专业知识,难以向供应商提出建设性意见,也无法实现对开发与生产流程的系统把控。

因此,零售企业应建立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机制。以伊藤洋华堂为例,其“看得见的放心”商品开发体系分为审查、监察和检查三个阶段,涵盖文件审核、实地查验、产地指导及商品认证等多个方面。

借鉴国际成熟的管理体系与认证标准,也是保障商品质量的有效方式。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海洋管理委员会(MSC)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在欧美国家,零售企业对自主开发商品的质量要求往往高于同类产品。例如,在海产品类别中,许多企业将MSC认证作为采购门槛,既推进了可持续渔业管理,也将环保理念融入商品策略,有效传递品牌价值。

建立长期、稳定的供应链合作关系也尤为关键。目前,仍有部分零售企业仅以传统采购模式与生产方合作,过度关注成本,缺乏开发协同和数据共享,导致最终产品未能达到预期。

另据OEM贴牌展信息,零售企业在推广商品过程中,应积极运用数字营销、社交媒体等现代传播方式,以提升品牌认知与市场影响力。同时,通过对消费趋势的敏锐捕捉,及时调整产品线与营销策略,更好地响应目标客群需求。

总体而言,成功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需要零售企业在质量管控、供应链协作、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系统推进。通过持续优化策略、加大资源投入,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差异化优势,实现可持续增长与品牌价值提升。行业展会亦成为企业展示产品、沟通消费者、扩大品牌影响的重要平台,助力企业实现长远发展。

参考资料:
咨信网: https://www.zixin.com.cn/doc/3738489.html
腾讯新闻:https://so.html5.qq.com/page/real/search_news?docid=70000021_6066740af0783452
搜狐:https://www.sohu.com/a/820977979_122004016
 

返回新闻中心
请将手机竖屏观看